汽车新能源实训室
2025-04-12 08:29一、建设背景
1、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背景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成长期,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产业调整的方向。根据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达到500万辆。该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及汽车后市场等相关产业链未来人员有很大缺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2、国内职教现状的需求
行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质量、规格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院校赋予了新的使命。这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专业建设,培养和储备专业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生产管理、销售、维修、充电站运营等岗位的技术人才紧缺,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应顺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加快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现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创新潮流中,对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与能源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尽快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二、建设目标和特色培育
本着“提升质量、培育特色、争创一流”的建设原则, 通过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相关设备购置,建成自治区内一流的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同类职业院校中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地方经济服务。
1、积极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式,培养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积极建设和培育具备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2、通过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训室设备配置满足校内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校内实训项目的开设。
3、“互联网+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依托互联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互联网+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互联网+教育教学+实训”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驱动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开展课程建设,推动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向学生主导教学的转变。同时,基于移动平台,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实现学生与教师全天候互动。
该建设方案重点引入国内先进主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覆盖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智慧学习工厂创新教学。同时可作为区域内校内外师资、社会人员的培训基地。
4、在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电工职业技能证书的鉴定环境,全面开展服务区域的职业技能鉴定。同时探索基地在区域竞赛及全国新能源汽车类赛项的承办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职能。
5、借助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引导学生技术服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融入智慧学习工厂的理念,通过课程学习资源建设、智能化学习平台建设,打造课程创新教学,智慧学习的软硬件环境,持续推进专业建设领域的教学改革,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发挥创新创业的教学作用,将“双创”教学的部分课程在该基地实施。
三、预期效果及辐射带动
1、预期效果
(1)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中心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依托基地开展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活动。形成能够推动专业深度校企合作,凸显行业特色,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深入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建立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成后,每年使300学生受益。
(3)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
建设5门以上精品课程;初步完成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方便学生、教师、其他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社会群体的在线学习、培训、行业交流等多种需求。
(4)有效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人员培训、师资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有效整合优质服务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辐射带动
(1)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领与示范地区内职业培训院校。
依托基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开发适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职业能力架构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引领带动地区内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与课程建设。
(2)培养一流人才,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依托基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建设思路
坚持“能力主线、任务载体、实践主导”的专业办学理念,坚持“人格高尚、行为规范、技能过硬、知识全面、特长突出、终生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参与项目建设与基地的教学工作,奠定专业发展基础,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使本专业集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
建立新能源汽车创新教学实训中心,旨在推动社会与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专业的发展,面向电动汽车制造业与后市场,加强与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维修企业合作,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为全国范围内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五、新能源电动汽车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是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所用,创建具有鲜明区域发展特色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优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汽车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工作经验,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培训,包括校内教学、技能竞赛训练、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考证等,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背景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成长期,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产业调整的方向。根据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达到500万辆。该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到2025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80%以上。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及汽车后市场等相关产业链未来人员有很大缺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思想,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2、国内职教现状的需求
行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质量、规格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院校赋予了新的使命。这迫切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专业建设,培养和储备专业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生产管理、销售、维修、充电站运营等岗位的技术人才紧缺,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应顺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加快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现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创新潮流中,对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与能源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尽快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二、建设目标和特色培育
本着“提升质量、培育特色、争创一流”的建设原则, 通过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相关设备购置,建成自治区内一流的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同类职业院校中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地方经济服务。
1、积极应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式,培养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积极建设和培育具备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品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
2、通过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训室设备配置满足校内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校内实训项目的开设。
3、“互联网+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依托互联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互联网+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互联网+教育教学+实训”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驱动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开展课程建设,推动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向学生主导教学的转变。同时,基于移动平台,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实现学生与教师全天候互动。
该建设方案重点引入国内先进主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覆盖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智慧学习工厂创新教学。同时可作为区域内校内外师资、社会人员的培训基地。
4、在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电工职业技能证书的鉴定环境,全面开展服务区域的职业技能鉴定。同时探索基地在区域竞赛及全国新能源汽车类赛项的承办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职能。
5、借助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引导学生技术服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融入智慧学习工厂的理念,通过课程学习资源建设、智能化学习平台建设,打造课程创新教学,智慧学习的软硬件环境,持续推进专业建设领域的教学改革,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发挥创新创业的教学作用,将“双创”教学的部分课程在该基地实施。
三、预期效果及辐射带动
1、预期效果
(1)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中心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依托基地开展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活动。形成能够推动专业深度校企合作,凸显行业特色,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环境,深入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建立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成后,每年使300学生受益。
(3)建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
建设5门以上精品课程;初步完成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的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方便学生、教师、其他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社会群体的在线学习、培训、行业交流等多种需求。
(4)有效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人员培训、师资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有效整合优质服务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辐射带动
(1)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领与示范地区内职业培训院校。
依托基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开发适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职业能力架构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引领带动地区内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与课程建设。
(2)培养一流人才,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依托基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就业率、企业满意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建设思路
坚持“能力主线、任务载体、实践主导”的专业办学理念,坚持“人格高尚、行为规范、技能过硬、知识全面、特长突出、终生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参与项目建设与基地的教学工作,奠定专业发展基础,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使本专业集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
建立新能源汽车创新教学实训中心,旨在推动社会与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专业的发展,面向电动汽车制造业与后市场,加强与区域内新能源汽车生产、维修企业合作,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为全国范围内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五、新能源电动汽车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建设是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所用,创建具有鲜明区域发展特色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优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汽车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工作经验,以职业教育发展为平台,建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培训,包括校内教学、技能竞赛训练、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考证等,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DB-QC92 新能源三电系统实训实验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