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图片

产品分类

新闻动态
主页 > 新闻动态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
2023-02-15 12:21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

构建凸显类型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有必要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招生就业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四个维度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

一、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

一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有效性评价。一方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的各自优势,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开发与转移转化、文化共融等,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专业体系与产业体系匹配度评价,依托技术链、岗位链、师资链、专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对接融合,建设高水平专业群。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积极对接区域产业格局,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对接主导产业集群的骨干专业集群为核心,相关大类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培育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二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其他成员的参与和支持。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也是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行为的忠实合作者,也是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有力监督者。高职院校应通过搭建产教合作平台、建设产业学院、组建家长代表大会和校友会等方式,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助力职业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良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招生就业机制评价改革,完善类型化的招生就业评价制度

一是完善分类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落实《总体方案》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分类考试改革,积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考试评价方式。第一,在保留普通高考招生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分类招考规模。适度扩大社会人员和中高职贯穿招生规模,进一步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第二,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评价方式。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分类考试内容,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中职学校毕业生依据文化基础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同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公布的招生计划择优录取。

二是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就业评价制度。改变单纯以就业率来评价职业院校就业状况的方式,把毕业生就业后3~5年的岗位与专业匹配性、薪酬水平、职业发展情况、对社会贡献情况及其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指标纳入就业评价体系,从关注就业率这一外部因素变为专注就业质量这一内涵要素。不断优化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评价制度,改革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式,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价。

三、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探索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增值评价

一是完善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成效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抓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全过程,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按照“学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加强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前沿性与时代性,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院校要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从管理文件制定、专项资金设置、课程建设平台引进等多方面推进课程建设,有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推动学院整体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是完善“破知识导向、立技能导向”的教学评价制度。坚持以“确立科学的人才观”为逻辑起点,引导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引导师生更好适应疫情防控下的混合式教学新常态,不断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在不降低教育教学标准的前提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引导各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着力推进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1+X书证通融新路径;持续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建更多更高水平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第一,专业设置要契合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对接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第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基于真实工作项目和工作流程来开展。不断完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基于真实工作任务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化组织与重构,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完善多元化开放式的考试评价方式,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第三,教学实施要注重实效性,着重关注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选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典型生产案例,加强师生课堂有效互动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第四,教学形式的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丰富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构筑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智能教育新生态。

四、深化职业培训评价改革,健全高质量发展项目评价制度

一是健全育训结合的职业培训成效评价制度。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理念,将教育教学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月”活动,扩大职业技能大赛学生覆盖范围,为参加省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构建“国家级—省级—院级”技能竞赛体系。将技能大赛作为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汲取提炼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将大赛项目内容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弘扬“工匠精神”,通过技能大赛形成练本领、赛技能、学知识的学生主体学习模式。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紧紧围绕书证融通、师资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不断提升软硬件实力,做好规范化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进行对比置换或强化提升,通过育训结合、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培训,促进课程教学过程和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二是健全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评价制度。以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师在高质量发展项目中的参与度与职称评审权重,特别是国家级重点项目和成果的赋分值,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及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建设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项目绩效意识,坚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衡量项目建设绩效成果,既要从纵向比增值、比增量,更要在同类院校中横向比成果、比特色,以更高标准产出高绩效指标。实行项目台账式管理,根据《建设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逐项分解到任务(项目)建设团队和责任人,逐项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打造特色亮点和品牌,确保高质量推进任务(项目)建设。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