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的面貌。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关于“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要求,高校应以技术赋能教育、以价值引领方向,探索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格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态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已成为教育场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性要素,不仅提升了教育的效率,还推动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实践表明,技术赋能已超越简单的效率提升,正在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思政教育的内容。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不容忽视。算法推荐系统构建的“信息茧房”,可能窄化学生的价值视野;数据量化分析虽能捕捉行为轨迹,却难以解析价值观形成的复杂机理。因此,技术赋能离不开价值导航。技术赋能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信息甄别能力、数字技术运用能力。
构建“技术嵌入—价值共生”的协同机制。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创新,实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数字化场域中的动态博弈与协同共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技术嵌入—价值共生”的协同机制。首先,要抓实技术赋能机制。教育要素映射是基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交互的具象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教育的内容。教育过程优化是关键,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动态分析教学数据,自适应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育过程的个性化和精准化。资源整合重构是保障,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去中心化资源平台,智能合约实现优质思政资源的精准匹配,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其次,要层级化实现价值引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叙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沉浸式叙事,如“数字长征”项目让学生“亲历”革命历程,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具象化传播。通过人机协同教学模式,将价值引导融入智能交互过程,实现表层结构的交往实践创新。例如,AI助教在知识讲解中预设价值冲突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对话达成价值共识。
打造融合共生的教育现代化四川样本。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潮头,四川需要锚定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目标,大力推进数字时代的思政教育创新,坚持育人为本、技术为用,在算法中植入红色基因,在场景中激活文化认同,在制度中筑牢价值根基,才能培育出既有创新思维,又胸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英才。这既是数字文明对教育的时代叩问,又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教育应答。首先,要构建技术赋能的“价值锚点”,在算法社会中重建教育价值基准,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技术应用的终极尺度,引导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算法框架。加快制定四川省教育类算法应用规范,明确教育数据主权与使用边界,建立算法透明度审查机制,防止技术应用中的资本裹挟与价值偏差。其次,要创新“数实融合”育人场景,推动成渝高校共建“数字思政联合实验室”,打造成渝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联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优质课程成渝全域共享,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筑智慧高校思政育人新样态,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历史事件、感受文化传承,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要加快先行先试高校的经验提炼,逐步推广“知识获取+价值认同”双维评价模型,将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自觉纳入智能评估系统,形成立德树人的科学导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西华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