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驾驶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技术。本模块可使学生在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的过程中,深化对结构、系统与控制等技术与设计思想方法的理解,领悟学习技术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技术实践能力。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主要系统及其作用,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通过汽车驾驶模拟器初步学会汽车驾驶和例行保养的基本方法,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模块的教学,应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汽车驾驶与例行保养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指导学生学习汽车驾驶模拟器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驾驶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同时,应强调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
(一)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
1.内容标准
(1)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
例1 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器设备等4部分组成。
例2 汽车的主要系统有汽油机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汽油点火系、起动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
(2)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
(3)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汽车起动、转向和制动的实现过程。
(4)理解汽车的进步与能源和材料的关系。
例 汽车随着能源和材料的进步而进步。如汽车发动机从蒸汽发动机发展到煤气发动机又发展到汽油发动机;汽车车轮从木制或铁制车轮发展为天然橡胶充气轮胎又发展为人造橡胶充气轮胎。
(5)理解汽车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了解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例 汽车是大气的主要铅污染源。为控制汽车尾气造成的铅污染,汽车燃油必须用无铅汽油。
2.活动建议
(1)拆装废旧汽车,认识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
(2)举办一次以“汽车发展简史”或“中国汽车的发展”等为主题的汽车图片展览,交流对“汽车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3)组织学生参观汽车中的先进技术设备与装置,讨论其功能与特点。
(4)设想一种功能更齐全、更符合环保要求和节约能源的新型汽车,进行交流与评价。
(5)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了解并画出汽车制造的主要生产流程。
(二)汽车驾驶有关法规
1.内容标准
(1)通过汽车驾驶模拟器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能识别常用的交通标志符号,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员道德规范意识。
(2)了解我国汽车燃油使用、尾气排放、噪声控制等国家有关规定与环保政策。
2.活动建议
访问当地交通民警,调查了解有关汽车驾驶员执行交通安全法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和应注意的事项,讨论并分析易出事故的原因,写出调查报告。
(三)汽车驾驶技术
1.内容标准
(1)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与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1 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有汽车转向盘、变速杆、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手制动杆、油门拉钮、阻风门拉钮等。
例2 汽车主要操纵仪表与开关有汽油表、水温表、车速里程表、机油压力表、电流表、空气压力表、车灯开关、转向开关、点火开关和电源总开关等。
(2)学会发动机的起动与停熄,初步掌握汽车起步、变速、转向、制动、停车和倒车等的基本操作方法,能保持操作动作的协调。
2.活动建议
(1)请几位会开汽车的家长或老师介绍学习汽车驾驶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2)在汽车非启动状态下,由教师或教练员指导,原地进行操纵汽车驾驶主要机件、仪表和开关的练习。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汽车驾驶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汽车驾驶技术打下基础。
(四)汽车例行保养
1.内容标准
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
例 例行保养是驾驶员承担的日常性维护作业,在出车前、行车途中和收车后进行。
2.活动建议
(1)请汽车司机介绍汽车例行保养的重要性和例行保养的注意事项。
(2)观看有关汽车保养的录像或参观汽车维修单位,体验汽车驾驶模拟器座谈并交流心得体会。
(3)模拟练习汽车出车前、行车途中和收车后的例行保养项目。
五、实施建议
教 学 建 议
教学是学校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
为实现本课程目标,结合课程的设计思想和教学实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的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设计活动。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员性参与。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和研究愿望,并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设计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其次,要强调学生的全程性参与,即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方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各种技术交流和评价手段丰富设计过程,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创设一种开放、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使设计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全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
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指导,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集中体现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技术设计实例,引导学生使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这把“钥匙”,去打开技术问题的“大门”,从而去体验、领悟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真谛。例如:在调试收音机时,指导学生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组成收音机的各个部分的协调问题;在分析构件中的应力问题时,让学生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合理的结构与强度和稳定性的关系;在解决路灯自动熄灭问题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光线暗淡时自动开灯的问题;在设计材料加工的步骤时,让学生在编制工艺流程的过程中领会流程的时序和环节问题。
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获得并非通过一次实践就能解决,而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
(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技术试验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像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中重视实验一样,把技术试验认真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例如: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强度试验,其作用在于选择符合设计需要的材料;使用青霉素前先要进行药物反应试验,其作用是对治疗疾病的可行性方案进行选择;汽车驾驶员安全装置的模拟撞击试验,其作用是改进和优化设计方案。技术试验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常用的有试用、试运行或用相似原理建立的模拟试验等。例如:在使用农药前,先要对配制方案进行试验;在编制工艺流程时,先要进行流程运行试验;在确定某个设计方案前,可以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试验。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对技术试验的具体指导。
技术试验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十分突出,试验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因此,在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的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试验意识,加强对试验方法的具体指导。
实施条件较为困难的技术项目,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用模拟试验的办法。实施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技术试验。比如,使用EWB软件建立电子工作平台,搭建晶体管放大线路,对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点进行调试,从而确定偏置电阻的大小。
技术试验往往会遭遇失败,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意志。
(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模仿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在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要防止把它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
应特别重视合作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设计某个产品或组成模拟生产线来完成某个技术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激发每个小组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形成与他人协作、分享与共进的态度和团队精神。
此外,要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倾向,促进课内外的沟通,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由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分化现象。特别是操作技能的练习中,有些学生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和具体帮助,往往会造成学习的中断,甚至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要重视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
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如果提前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及时聘请他当“小老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或者对这些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
(六) 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打破对新技术的神秘感、惧怕感,形成对新技术的亲近感。
(七)加强教学研究
要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课题研究、教学评比等各种形式,加强对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学校(或校际)应建立技术教研组,组织教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评 价 建 议
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中的特点、已有成绩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评价的原则
1. 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评价时,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关照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避免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学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改善教师的教学,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在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及体验,应把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水平和情感态度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3. 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因此,在评价中要注重多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不同的技术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评价项目,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技术学习既要有统一的、阶段性的评价,如某一模块教学结束之后的测试或对作品的评价,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日常性的随机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对学生的特殊表现予以及时、适当的评价,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评价的最佳时机,要关注学生在设计和制作关键环节中的表现,要关注学生在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或技术制作中的独特想法、取得的重要进展,并采取相应的评价措施。
(二)评价的主体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者)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实验基地人员、校外技术人员,以及校外考试机构等。要发挥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校外技术人员的参评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是各类评价主体的组织者,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协调有关人员参与评价,切实发挥各类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三)评价的内容
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进行学生技术学习水平的评价。
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不是看其直接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不同的知识类别评价的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
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例如,在“结构与设计”主题中,评价学生检测某种结构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试验技能,首先要看学生能否从物体的受力和结构的特性等角度合理设计试验方案;其次要看学生是否正确使用有关仪器和设备,试验的过程是否规范、严密,对试验过程的观察是否仔细,所记录的试验数据是否准确等。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
例如,评价“控制与设计”主题的练习“自动计时装置的设计方案及模型制作”,应着重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技术原理是否有独到之处(如有的同学利用了“沙漏”的计时原理、有的运用“虹吸现象”计时、有的采用数字电路脉冲计时等),设计方案是否比别人的简单有效,是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设计之中,是否选择了价廉物美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上是否有创意,以及作品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
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例如,对 “居室门厅方案设计”的评价除了考虑能实现一般的门厅所具备的功能以外,还要评价学生设计方案中体现的环保、审美、个性化追求等,从正面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的高尚文化品位的追求和向往。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是孤立的、机械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四)评价的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灵活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过程记录卡、访谈、活动报告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具体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
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查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
方案及作品评析 对学生制作的产品、产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等进行评价。
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和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以及设计、制作报告是否找出了成功的原因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着重评价设计中的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思路,设计、制作是否认真,特别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以及可供继续设计和制作的教训。对不成功的方案与作品,要允许学生重新设计或制作,并重新进行评价。
访谈 与学生面谈,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状况、对自己的期望、满意程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技术活动报告 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教师记录全体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记录技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设计、制作中的独到或有创意之处,对作品或方案的评价等过程性资料,从而形成学生的技术活动档案袋。
家长和校外技术指导也可以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计算机作为工具,在学生技术学习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和制作评价题目、评价量规,生成对班级学生或某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分析报告,分析测试题目或评价项目的难度、区分度等。
(五)评价的管理
通用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参与技术课程中某一模块的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活动档案袋记录基本完整,方案、作品和书面测试达标,并能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应视为合格。参加某一模块学习的全过程,取得合格或合格以上成绩者,获2学分。对有特别优秀的设计、制作成果,或有所创新、发明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和主要课程资源。高质量的教科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教科书编写原则
1.全面反映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通用技术教科书的编写必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应特别注意,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
教科书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融合为一体。要充分挖掘通用技术课程中德育、美育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使它有目的、有计划地寓于整个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之中。
2.体现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特点
教科书的编写要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出发,应根据“内容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不追求全面地学习某项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编写教科书时,要精心选择范例及学生实际设计与操作内容,一方面要注意可行性与实用性,贴近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具有时代气息、体现未来科技走向。
通用技术课是创造性很强的科目,教科书要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
3.具有科学性
具有科学性是所有教科书必须遵循的原则。通用技术教科书应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观点,做到科学理论、技术原理、范例、数据等正确可靠,无科学技术性错误,技术名词规范,技术用语准确,插图无原则性错误。
4.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全国各地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条件存在差异,编写教科书时,应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不降低“内容标准”的原则下,教科书应尽量适应各地与各校的不同现状。增大教科书的灵活性是适应这种现状,促进各地学校技术课程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尽可能降低教科书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使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经努力也能实施教学;可在教科书中适当增加选学内容,如教学难度稍大一些的设计、制作练习,以满足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需要。
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与自然条件也存在差异。为适应这种状况,教科书要尽可能给出适应范围较大的例子、练习及制作品;教学载体的选择应具有灵活性,以便教师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载体进行教学。
5.符合安全规范
教科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所编写的内容都应符合安全规范,所涉及的制作、加工、装配、试验等内容应编写学生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学生在工具、设施、药品的使用中出现伤害现象,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所选择的实践操作,应给出避免危险的措施。
(二)教科书编写注意事项
1.教科书要易读易懂
教科书应做到语言简练清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便于学生阅读;教科书应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插图应能明确表达要说明的问题;教科书还应有一定的阅读材料,并向学生提供查找有关资料的线索。
2.应有计划地安排各种训练
在学生的技术学习中,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技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基本的训练。因此,教科书中应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各种必要的训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需要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形成的能力的教学,要注意安排多次训练和练习,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要求和难度。
3.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关系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对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编写教科书时既要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根据各模块的内容标准,分别安排适当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比例。科学理论的教学一般只讲结论,强调它的应用。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科书中要有对作品制作和技术试验的要求。应尽量使制作品具有保留价值,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和培养学生的节俭品质。
4.注意学生技术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技术学习的能力是本课程的目标之一。为此,教科书除了给出一些必要的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并逐步掌握学习技术的方法。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存在于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物质世界,还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通用技术课程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学校和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选择适合自己学校使用的教材,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还包括教师教学参考资料、教师技术培训或自学用书、学生学习用技术参考资料,以及学生课外阅读技术类用书等。学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有计划地配置技术课程文本资源,并使它们得到合理管理和充分利用。
(二)积极建设和有效利用物质资源
为保证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配备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必备、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标准的仪器、工具、设施、资料及防护用具等。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技术专用教室(技术试验室)和技术教育中心等技术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作用,在课余时间也应使它们向学生开放,鼓励并促进学生自主地开展技术试验活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学习技术的机会,从而加强对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充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及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室的场地、设施、工具、仪器等,为通用技术课教学服务。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墙壁、长廊、专柜或专栏等,把它们作为介绍新技术信息或展示学生亲手创造的技术作品的简易设施;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使用的土地或劳动实践基地,开辟通用技术课程实践园地,如种植园、饲养基地、农艺园地或新技术试验基地等。
(三)广泛开发人力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需要开发多方面的人力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家长及其亲友等在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资料、经验和实践能力,引导并促使他们与学生一起参加技术学习和技术试验活动,使学生家长及其亲友等也成为培养学生技术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施展技术才华的课程资源。
相邻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技术师资可以打通使用。学校还可从其他学科教师、技术类科研人员和社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建筑师、农业技术员、计算机专家和职业技师等)中聘用通用技术课程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参与相关技术课程的培训及各类技术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四)努力做到资源共享
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快捷地为技术教学提供崭新的平台,成为广泛交流与共享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为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的建设。
各地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的设备、器材、基地等,社区拥有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名胜古迹以及新闻媒体等,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站、农场、养殖场、种植园、家庭庭院等,城市中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都是可以进行开发和充分利用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他们的教育价值,努力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以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
(五)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为使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和运行的管理机制。
在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与技工学校之间,应建立相关技术课程的学分互通管理和质量监督机制。
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等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社区与学校共建等形式建立当地的技术教育基地(中心)。技术教育基地(中心)的创建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做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各类师范院校应在相关专业中开设必修或选修的技术教育课程或设置技术教育专业等,建立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培养的常规渠道。
学校应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应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稳定、合格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合格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行技术课程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以促进技术课程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队伍,保证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发展。
地方和学校应针对实际情况开发技术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和规范运行的管理机制。
六、案例
案例 1 设计并制作台灯
高一(1)班的同学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经过全班的讨论,决定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学习用的台灯。设计要求是大小适当、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稳定性好、成本不要太高,并规定两周内完成。
第一小组的同学参观了商店中陈列的各种成品台灯,在图书馆中查阅了台灯式样流行趋势的图片,了解了制作台灯可能要用到的各种材料。然后,他们设计了几个方案,并进行了反复比较,最后选中了一盏可调光的台灯的设计方案。
小组进行了分工。鲍小龙和黄玉负责电路部分,他们画出了电路图,收集了灯泡、灯头、变阻器、电线、开关等电路元件,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虽然可以调节光的强度,但使用时间一长,变阻器就会发热,容易断路。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学习了可控硅的知识,用可控硅代替了变阻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王芳芳和张明制作灯罩,他们根据草图中的尺寸先用铁丝做成架子,再把带有图案的塑料布固定在架子上,做成一个漂亮的灯罩。其余同学的任务是制作台灯座,他们选择的材料是木头。他们先画出了加工图样,利用锯、钻等木工工具加工成形,再打磨、黏接、油漆。各部分都完成后,大家一起进行组装,并作了测试。结果表明:一切正常,达到设计要求。为了让台灯更漂亮,有的同学还在灯座上添加了一些小装饰品。
第二小组做的是日光台灯,他们用竹筒制作灯座。做完测试后发现,由于日光灯管比较长,竹筒较轻,台灯稳定性不好。为解决此问题,他们又在灯座上加了配重来保持台灯的平衡。
两周后,全班召开总结会。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小组的设计总结报告,并展示了成果。各小组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台灯可以遥控,有的台灯具有多种功能(如带有温度计或小钟表),有的利用了废旧材料来制作灯座。
大家决定为学校办一个灯展,除展示自己的作品外,还展示了收集到的各种关于照明发展史和台灯式样的资料,有照片、剪报、录像等。灯展还进行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和保护视力的宣传。
案例2 水箱定时翻转控制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苏佳、詹海涛和安吉三同学决定合作设计制作一个能定时翻转的水箱装置。今天是星期六,大家约好在邢老师家讨论本设计的有关问题。
这是一个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装置,当水箱里的水达到一定的水位时就自动翻转,以驱动另一装置的运动或实现某种冲洗功能。它是一个开环的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将水箱设计成偏重心的悬吊状,水箱固定的位置由水箱翻转时的水位决定,翻转水位越高,重心偏离得就越多,当水箱的水容量达到一定的位置使水箱失去平衡时就会发生翻转。当进水的流量恒定时,这一装置是一个定时的开环自动控制系统。
当苏佳推门走进邢老师家的小院时,詹海涛和安吉正与邢老师热烈地讨论着。老师要求大家首先分析这一装置的设计机理,然后由每位学生提出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解决有关问题的策略。詹海涛和安吉认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是:控制水箱定时翻转的因素有水箱的支撑点、进水量大小,……;水箱悬吊的位置该如何确定,应该偏离重心多少等。苏佳则认为制作水箱的材料选择也是重要的。
邢老师基本赞同大家的分析和思考,同时提醒大家在后续设计和制作中,要考虑得更细致一些,应注意解决那些看似细微但又比较关键的问题,并在设计说明书中作详细说明。
图1 图2
苏佳与两位合作者讨论之后,画出了水箱翻转工作的示意图(如图1),认为水箱悬吊支撑点的选择是设计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可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方法是试验法,即在水箱的两个侧面分别装两条滑槽(如图2),与悬吊杆垂直固定的支撑轴可在滑槽内来回滑动,调节支撑轴在滑槽内的不同位置,就对应着不同的翻转水位,如此不断调节,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另一种方法是计算法,即运用力学原理,比较精确地计算在某一固定水位水箱失去平衡时的支撑点位置。
他们构思并确定了设计方案,画出了设计草图,确定了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就在基本完成了设计和制作,对水箱的翻转装置进行测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偏重心悬吊使得水箱在进水前的初始状态是倾斜的,失去了平衡,致使它无法进行进水的正常工作。难题出现了,这是不是老师曾经提到的“看似细微但又比较关键的问题”?
经过查阅资料、观察其它装置中制动部件的工作情况,他们想出了若干种解决的办法:
① 在水箱的直角边顶部与悬吊部位之间牵尼龙绳,以固定水箱在进水前的初始平衡状态(如图3a);
② 在支撑轴上固定一根钢条,在水箱的内侧面某一位置固定一钉,以阻挡水箱向相反方向翻转(如图3b);
③ 若水箱的直角边靠墙,则可在墙的某一位置固定两个三角支架,以托起水箱不向相反方向翻转(如图3c);
……
a b c
图3
由此,三位同学进一步总结出水箱翻转的工作过程是不平衡 平衡 不平衡(翻转)的循环往复。
经过测试,该装置基本符合定时翻转的设计要求。
苏佳、詹海涛和安吉分别在设计制作的活动报告中记录下了他们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各自的感受和收获,并根据邢老师的建议,总结和评价了自己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对难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策略。
案例3 自主地建构有关传感器的知识
某班同学在讨论传感器的应用时,学生列举出了传感器在红外线自动移动门、马路自动控制照明电灯、自动控制温度的电熨斗、条形码读取器等中应用的实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在实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有关电子控制系统的知识,老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使用“技术与设计II”中已学过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去分析传感器在上述实例中的作用。为此,组成了项目研究小组。
在小组交流会上,在超市考察“光敏传感器在条形码读取器中的应用”的小组,准备了调查报告,叙述了调查的主题、过程、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讨论的结论,并在黑板上用方框图画出了条形码读取器的工作流程:
接着,组长详细介绍了在调查研究中引出的一个疑难技术问题:一般光敏传感器只能识别有光或无光的单一状态,条形码由一组黑白相间的条形带组合而成。当条形码识读器发出的激光照射到条形码时,经条形码反射后变成了随条形码变化的一组复杂的光。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技术方法,使光敏传感器识别这种复杂的反射光的?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组织了讨论。
最后,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带着这个问题更深入地继续研究,将研究的结果出版一期专刊。一周后,标题为“揭开条形码读取器的奥秘”专刊与大家见面了。专刊内容十分丰富,一篇名为“不要被视觉迷惑”的文章指出:“读取器发出的是一束扫描激光,由于扫描速度很快,产生了视觉暂留效应,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光线”;另一篇访谈报告介绍了他们访问有关工程技术专家的经过,叙述了读取器中的光敏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先发出一束扫描激光,由于各种条形码之间的间隔不同,经条形码反射的光是一组时间间隔不同的光束。经光敏传感器接收处理后,光束变成一组断续的数字信号。然后将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去处理、识别……”;还有一篇文章专为“数字信号”作了注释;……
通过调查、交流和出版专刊等活动,同学们获得了更多的关于传感器的知识,并加深了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案例4 制作模拟灭火的机器人模型
某小组同学受到教师范例教学的启发,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一个能自动模拟灭火(比如吹熄蜡烛)的简单机器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方案,并在听取老师的意见后进行了修改。接着,他们把机器人模型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光敏传感器组成的接收电路;第二部分是由程序及单片机组成的软、硬件;第三部分是由电动机、继电器、齿轮箱和风扇等组成的执行机构。在协商的基础上,大家作了分工,并开始制作。
同学们分别完成各部分的制作后,在对各部分进行功能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总装调试。当接通电源时,机器人模型一摇一晃地迈步行走,同学们可高兴了!但刚走了几步,机器人模型摔倒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接着,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摔倒的原因:有人认为整个装置的重心过高;有人说传动机械未调试到最佳状态;也有人认为机器人脚掌的面积太小……。于是,动手把四节电池分别安装到机器人的两条腿上,还增大了脚掌的面积,解决了连杆机构不够灵活的问题。机器人模型步行起来果然平稳多了。
在试验中,大家注意到机器人模型只能发现巡行正前方向的火源并进行“扑灭”,还不能在其它方向上发现火源,更不能自动转向。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一些深层次技术问题的思考:如何使机器人对火源位置准确定位?如何对火源进行自动搜索?如何将机器人模型经过改装,可以在接收指令后灵活地改变运动方向?如何将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单片机的处理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模型接近火源目标?……
虽然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但同学们信心十足,决定申请立项,把这些问题作为技术课程的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继续研究。
案例5 模拟生产线
浦江中学高二(2)班第三小组同学设计了一个多功能壁挂布袋的方案。在姜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建立了一条模拟生产线,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制作。
首先小组用民主的方法推选了生产组长,由生产组长主持讨论了制作布袋的工艺流程,并划分为裁剪、机缝、手缝三个工段,再在小组成员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由生产组长进行分工。接着进行模拟生产线试运行。
模拟生产线运行不久,在手缝工段上出现了工件的积压,造成了流水线生产阻塞,生产组长前后奔忙,累得满头大汗,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大家非常着急。有的同学责怪手缝工段的同学操作太慢,影响了全局,但他们不服气。生产组长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开会研究,讨论和分析造成生产线阻塞的原因。
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有的同学提出流水线上各工段的人数不应该固定,可以随生产线生产情况的变化作出调整;有的同学主张工作岗位可以轮换,让每一个人都有参加各个工段制作过程的机会,能感受各种体验;有的同学建议各工段设立质量检验员,加强与其他工段的沟通和交流……。
经过交流沟通,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零件”,虽然每个人有各自的任务,但如果自己不能与他人很好合作,整个生产线就不能正常工作。于是,大家对生产线重新进行调整,在管理上设立了一个生产调度员,对各个工段进行协调;设立了工段质量检验员,加强质量检测。新的生产线一开工,每个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生产线十分畅通,而且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好,产量高。
事后在总结交流中,有的同学说:“分工不是分家,而是意味着更好地合作!”有的学生感慨地说:“我要很好地保存这只壁挂布袋作为纪念,这是我们班级同学合作的结晶和象征!